大众网记者 孟彤晖 济南报道配资企业排名前十
当城市高质量发展步入深水区,如何在方寸之地激活无限潜能?这个问题的答案,正藏在千年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织的济南篇章中。
6月27日,全省科技大会盛大启幕,290项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重磅揭晓。济南以124项获奖成果(人选)强势登榜,斩获全省近半壁江山,用硬核实力印证省会科创引擎的澎湃动能。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明证,更是一座城市以智慧破局、以创新赋能的生动实践。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解题密码,且听济南这位“老师儿”细细分说。
别把科技成果锁在“柜子”里
科技成果不能停留于“实验室”,而要运用于“生产线”。当前,济南正通过完善的转化机制、精准的政策扶持、活跃的市场对接,推动形成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将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济南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占比达73.9%,技术发明奖全部由企业参与。例如,山东华光光电子联合高校研发的高性能近红外激光器芯片项目,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推动了半导体芯片自主创新。
在济南,创新的效度,正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实践生动展现。
新兴产业崛起。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齐鲁制药1类新药“齐倍安”获批上市;空天信息领域形成“通信、导航、遥感”全产业链;舜丰生物再添佳绩,新获2张粮食作物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恒元光电引领全球,首发12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同时,“山河号”智能化盾构机荣耀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榜单。
传统产业转型。2024年济南市工业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以12.7%的增速领跑,较上半年提升5.8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达14.4%,较上年提升6.3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爆发式增长71.7%,共同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此外,中国重汽、济南二机床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技术跃迁,钢铁、化工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成效显著。
转化机制创新。济南市常态化举办高价值技术成果路演对接会,推动驻济高校科研“势能”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通过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持续推动高校技术成果转化,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26.08亿元,连续六年领跑全省。
在济南,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正在不断激发出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无数汩汩流出的“源头活水”汇入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
田地与作物是互惠共生的“双向奔赴”
“田好才能培育好的苗子”,这句话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环境对于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就像肥沃的田地能够滋养出茁壮的庄稼一样,良好的环境也同样能孕育出优秀的人才。
济南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在青年奖10位获奖者中,4人来自济南,最小仅35岁。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李子申研究员在北斗导航领域取得突破:创新电离层监测方法,建立国际领先的分析中心;研发的轻量化定位技术助力国产手机实现车道级导航;推动“北斗星动能”工程在农业、物流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不愧是黄河边的城市,在肥沃“田地”方面,济南也颇有见解,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供给,济南打造出开放包容的科创生态环境。
政策体系完善。济南出台《关于加快“科创济南”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企业创新、激发人才活力等29条举措。对新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企业最高奖励500万元,对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给予全面支持。
人才引育突破。济南实施“海右人才节”“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等系列人才招引活动,2024年新增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47人,高层次人才中高比例集聚到企业,形成“热带雨林式”人才成长环境。
金融赋能科创。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1290家,融资15亿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积极探索“股权+债权”融资模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根基,提供必要的水分、养分和空气,但反过来,作物也起到了固定土壤、防止侵蚀,并通过分泌物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微生物活动以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双向奔赴”才能维持生态平衡的健康稳定。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亦是如此,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需要有专业、熟练的人才来支撑,而人才培养也需要有科技创新的支持,只有立足科研实践,通过“干中学”“学中创”,把优秀人才放在真实一线场景中,才能实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融合。
走出自己的路才能掌握“话语权”
别人走过的路或许好走些,但只有敢于开拓自己的路,才能绕过旧有创新壁垒、跳出“卡脖子”困境,在新的赛道上与先行者赛跑。
未来,济南将围绕三个方面,走出独属于济南的创新驱动发展的高速轨道。
求实。构建“研发-中试-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年内建成5个中试示范基地,培育4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实施30项重点科技项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基础研究-产业孵化”良性循环。
融合。聚焦激光、量子、AI、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进三大省实验室建设,确保研发投入强度达3%。突破集成电路等“卡脖子”技术,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未来产业。
担当。以科技大市场为枢纽融入黄河战略,转化5G/AI技术优势,通过“四链融合”推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迈向千亿规模,赋能强省会建设。
从“大明湖畔的古城”到“黄河流域的科创高地”,济南的转型实践彰显了创新驱动的城市发展新范式。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征程中,济南正以“四链融合”为引擎,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展望未来,济南这位“老师儿”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创新,打造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新高地。
融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